有著“百湖之城半壁江山”的武漢市江夏區,正在打造中國淡水水產預制菜之都。
20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從首屆中國(江夏)水產預制菜產業鏈峰會上獲悉,江夏擬設立10億元淡水水產預制菜產業發展基金,布局8000畝淡水水產預制菜專業園區,打造中國淡水水產預制菜之都,搶占萬億元預制菜產業新賽道。
(資料圖片)
江夏入局預制菜賽道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將預制菜作為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全國約有預制菜生產企業7.2萬家,2022年行業規模達到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未來中國預制菜市場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一個萬億級別的新賽道正在誕生。
快速增長的市場及巨大的市場需求,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場,從食材類企業、餐飲企業到平臺企業,從傳統農業大省到食品加工重鎮,預制菜已成為一眾公司和城市競相布局的領域。
在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樊啟學看來,相較于常規預制菜產品,以新鮮食材為本味的魚蝦類等水產預制菜對于產地資源要求更高。水產預制菜作為漁業產業鏈的增值延伸,以產業集中度、現代化程度較高的養殖終端為基礎,依賴于優質健康、穩定供應、食安可追溯的水產品。因水而生的江夏發展水產預制菜產業有著先天優勢。
攤開江夏地圖,長江南岸的梁子湖、湯遜湖、魯湖等136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621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約占武漢水域面積的半壁江山,造就了江夏發展水產業的自然生態稟賦。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水生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在江夏聚集,亞洲最大黃顙魚良種繁育和鱖魚養殖基地落戶江夏,培育出2家水產國家級龍頭企業,湯遜湖魚丸帶火餐飲一條街。2022年,江夏新增漁業養殖面積29.8萬畝,全年總產量約8.55萬噸,淡水魚類、蝦類、貝類等產量居湖北首位,江夏水產種養繁推產業鏈初步形成。
據了解,江夏區預制菜產業起步較早,現有舒安藠頭、五里界界豆、梁子湖大河蟹、江夏子蓮、江夏光明茶、江夏碧舫茶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位于江夏區的武漢梁子湖水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生產的魚、蝦等水產品預制菜,去年產值達5.1億元,中百古唐美膳中央廚房、武漢中糧肉食品等江夏預制菜企業2022年產值均過億元。
今年以來,江夏區已出臺“突破性支持淡水水產預制菜專項政策10條”“產業獎補黃金10條”“免申即享”等惠企紓困政策,引進一批淡水水產預制菜企業和重大項目布局落戶江夏。下一步,江夏區將推廣中央廚房、直播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著力構建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體系,逐步完善從湖邊到車間再到餐桌的系列標準,推動實現淡水水產預制菜生產標準化、風味標準化、質量標準化,打造淡水水產預制菜產業“江夏標準”,不斷搶抓行業話語權。
標準化體系亟待完善
作為食品領域的新興行業,預制菜發展潛力巨大,但也面臨著生產、銷售、物流等環節缺乏標準化管理、食品安全監管不足等問題,亟待制定完善的產業標準化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單楊在論壇上指出,當前預制菜發展存在加工技術研究不足,加工品類單一、高品質產品少,機械化加工程度低,冷鏈配送能力有限等“卡脖子”技術問題。
單楊提到,當前缺少對預制菜原料預處理、儲運、復合調味料及加工性能等工業過程的技術和機理研究,導致產品性能不穩定、技術含量不高,無法實現工業化生產。
“相較于西餐,中餐菜系豐富,烹飪技藝多樣,下游消費需求復雜多樣且極為分散,這就倒逼上游供應商必須不斷提升品質、豐富品類。”單楊進一步說,質量安全也是預制菜產業的關鍵所在,冷鏈系統是品質保證的基本條件,但目前預制菜企業的冷鏈配送能力和覆蓋范圍也制約了產業發展,尚不能滿足產品對于時效性的要求。
單楊建議,國家應盡快出臺預制菜發展政策文件,同時成立政府主導的行業組織,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一是補足預制菜產業基礎研究短板,破解制約發展的共性問題;二是加快對預制菜生產、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等裝備技術的研發,創制一系列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打造預制菜“新概念工廠”;三是加大培育預制菜頭部企業和品牌,助力產業鏈頭部品牌集體出圈、出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