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0日,從以披露2022年業績的藥企情況來看,部分企業創新藥收入占比在提升,但創新藥收入規模能夠突破百億元的,目前還是寥寥無幾。
根據醫藥魔方統計,2022年全球藥品銷售額排在前100的,上榜門檻是17.9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0.64億元),但上榜的藥品無一是中國企業開發的。從這看,一家國產企業創新藥全部收入還拼不過一款進口藥物的收入,如何看待這骨感現實?
抵不上一款進口藥收入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中國一些傳統藥企在加大力度發展創新藥業務,向創新藥企轉型。
2022年創新藥收入可以突破百億元的,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是為數不多的企業。在復星醫藥業績溝通會上,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介紹稱,2022年公司實現了多項突破,收入達到439.52億元,制藥業務收入達到了308.12億元,創新藥收入突破了100億元。截至2022年末,公司獲批上市的創新藥品種超過10個,其中也囊括了4個單抗生物類似藥。
更多的企業創新藥收入規模低于70億元、如中國生物制藥(01177.HK)、翰森制藥(03692.HK)2022年創新藥收入規模分別是67.5億元、50.06億元。
從新興創新藥來看,2022年收入最高的是百濟神州(688235.SH、06160.HK),達到14億美元。
根據醫藥魔方統計,2022年全球藥品銷售額排在前100的,上榜門檻是17.95億美元,但中國本土藥企研發的藥品無緣進入。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全球藥品銷售額排在前10的,上榜門檻是96.47億美元。
從這對比來,中國一家藥企創新藥全部收入還抵不過一款進口藥物收入。
近日,在第十五屆中國醫藥戰略大會上,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研究員蘇紅表示,根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收集的數據,近年來我國創新藥加速上市,未來一年可能保持在30個以上藥物獲批,創新藥上市審評審批的平均時長也在2021年降到277天,2022年同樣整體呈縮減趨勢。另外,獲批上市的創新藥進入醫保的時長也大幅縮短。從批準上市的藥物來看是欣欣向榮,但市場表現來看不是那么理想。
“總體來說,國產創新藥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2021年包含原研藥大約有33%(市占率)。據其所在機構估算,國產創新藥的市場規模可能在五六百億元范疇。”蘇紅說。
骨感現實背后
不可否認的是,得益于醫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人才回流以及資本帶動等紅利,我國本土醫藥企業的創新有了飛躍性的進步。數據顯示:十年來,我國累計批準上市新藥數量占到全球15%,本土企業在研新藥管線占全球的33%,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
在業內看來,目前仍需要正視本土藥企創新與海外創新存在的差距以及所面臨的挑戰。
在上述大會上,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與領先跨國藥企相比,我國藥品研發費用占比差距不大,但絕對值仍相較甚遠。目前我國藥品創新主要集中在少數治療領域,與疾病譜不相匹配,對罕見病和兒童用藥關注不夠,藥品臨床價值探索不充分,臨床研究標準相對偏低。當前,我國藥品原始創新環節有待加強,新藥研發質量有待提高,技術鏈條瓶頸亟待解決,創新環境有待優化,創新體系作用有待發揮。
除了研發外,創新藥的回報問題愈發得到重視。當下,國產創新藥的回報并不如人意。
“當創新走到一定的環節時,下一個環節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缺乏創新藥時,我們就做出創新藥,但做出了后,銷售也要跟得上,創新藥的銷售涉及到資本的投入以及資本回報問題。目前中國創新藥行業發展進入到第二階段,需要思考如何讓創新藥獲得合理回報,讓創新持續發展下去。”近期,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創新藥研發面臨九死一生,據歷史數據分析,一個新藥研發上市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10億美元的投入。“生產一粒藥跟生產一類創新藥的成本完全是兩回事,后者需要考慮沉沒成本,藥品的沉沒成本是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創新藥的支付方式,需要進行創新,需要考慮臨床價值。”金春林表示。
國家醫保是藥品市場重要的支付方,近年來,國家醫保目錄加快“騰籠換鳥”速度,鼓勵創新藥通過談判降價進入,從而提高藥品可及性。不過,創新藥進入醫保后,在進入醫院“最后一公里”上,仍面臨一些障礙。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臨床藥學部主任劉國強表示,從藥品自身因素看,通常治療領域廣泛、臨床需求迫切的藥品配備率高。有些談判藥品所針對的是少見甚至罕見疾病,臨床用量較少,醫院不太可能大批量提高采購;大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各自配備的藥品種類會有較大差別;相同治療領域、相同作用機制的藥品進院時存在競爭關系,會影響配備情況;臨床專家對于新獲批上市藥品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從醫療機構因素看,醫療機構藥品規模通常在1200-1500種左右,并非所有醫保目錄藥品都在醫院用藥選擇范圍內,醫院的用藥目錄管理嚴格,所有藥品進院必須經過醫院藥事管理委員會審核;嚴格的控費政策下,醫療機構配備藥品的意愿也會受到影響。
國產創新藥收入規模偏小,也跟多數產品只局限于國內市場銷售有關。
蘇紅表示,中國醫藥產業想要發展的話,就一定要“出海”,相比全球前十大藥企,國內藥企的海外營收占比明顯較低,全球前十大企業海外營收占比達到62.6%,中國前十藥企海外營收占比僅有14.8%。如果只是局限在國內發展,企業是很難有競爭力,也很難發展壯大。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