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這個堪稱“史上最熱夏天”,極端高溫天氣肆虐全球,時刻提醒著我們: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迫在眉睫。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也提前到了7月28日,超載日指的是到這一天,人類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總量。這些都在警告我們,氣候變暖正在加速到來,我們必須以更快的速度推進減碳,努力回到《巴黎協定》規定的1.5攝氏度控溫軌跡上。
【資料圖】
為此,全球各國以及中國各地區、各行業,都在加速制定減碳的政策和要求。例如,歐盟最近通過了碳關稅草案,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碳排放特別稅。國內的“1+N”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下一步將要明確責任分工和任務安排、強化跟蹤和督促。不少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都對供應商提出了碳排放相關的強制要求。
對于企業來說,減碳既是生存的挑戰,也是發展的機遇。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用戶會更傾向于購買低碳產品及解決方案,綠色可持續的企業也將會更受資本市場的青睞。所以,企業考慮的重點已不再是要不要減碳,而是如何以更快的速度、更高效的方式減碳。然而,根據我們的觀察,企業在減碳的實踐過程中普遍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
首先,是頂層規劃的挑戰。不少企業缺乏全盤考慮,不知道應該從何入手,無法制定出科學、明確的減碳路線圖。據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的調查,有近八成的企業管理者都表示,希望能夠獲得低碳目標規劃方面的咨詢,他們把目光轉向外部,急需尋找專家來“指點迷津”。
其次,是技術能力的挑戰。技術是減碳的有力武器,社會各層面對于這一點已經達成了共識。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的報告顯示,85%的企業都認為技術能力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首要內部因素。
第三,是管理文化的挑戰。可持續發展是長期的事業,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減碳需要全員投入、長期堅持,更需要管理、文化上的轉型來配合,才能創造出綠色低碳行動的自驅力。
第四,是供應鏈的挑戰。平均而言,供應鏈的碳排放水平是企業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企業自身運營所產生的碳排放只占供應鏈的一小部分。例如施耐德電氣,自身的碳排放在整個供應鏈中只占10%,其他90%都來自上下游。因此,真正有效的減碳必須是端到端供應鏈的減碳。
這顯然超出了單個企業的能力范圍,亟需上下游伙伴一起行動。再加上供應鏈中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他們主動碳減排的意愿相比領軍企業較弱,減碳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供應鏈減碳的難度可謂“更上一層樓”。
碳中和作為新生事物,大部分企業都是初次面對這一課題,在落地過程中難免遇到挑戰。那么,企業應當如何破局?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的調查顯示,超過80%的企業高管都期待借助外部力量來實現減碳目標。他們普遍認為,先行者的賦能非常重要,包括分享經驗、提供實踐方法、技術支持等等。
同樣,根據我們的觀察,減碳包括流程改造、新技術融入、內外部管理流程的重塑等,單個企業的能力遠遠不足,需要相互協作來推動。因此,“賦能”是推進減碳的一大關鍵詞。先行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帶動整個生態圈一起邁向可持續。那么,什么樣的企業可以承擔賦能者的角色,在減碳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我們認為,優秀的賦能者需要具備以下四個要素。
首先,優秀賦能者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長期踐行者。賦能的前提是擁有實踐的經驗,只有基于實踐總結出的方法論和解決方案,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企業減碳的落地執行。早在2002年,施耐德電氣就把可持續發展融入了公司戰略,是最早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之一。我們既是堅定的踐行者,也是積極的賦能者,豐富的經驗和實踐成果,讓我們有充分的優勢去帶動和賦能其他伙伴。
施耐德電氣在全球打造了64家“零碳工廠”,其中有15家位于中國。我們承諾,自身運營層面2025年實現碳中和、203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2040年實現端到端供應鏈碳中和、2050年實現端到端供應鏈凈零碳排放。
為了達到目標,我們在各個環節同步發力,打造從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到綠色交付的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的減碳能力以及綠色供應鏈。從開發各種數字化解決方案、增加新能源的使用,到利用AI技術減少包裝材料消耗、優化運輸路線;再到推出與可持續掛鉤的績效和激勵體系、發動全體員工都主動參與、積極創新等等。這些來自實踐的經驗,都是我們對外賦能的力量源泉。
其次,優秀賦能者提供的解決方案要非常落地。僅僅有制定戰略的能力是不夠的,更要有能將戰略變為現實的能力。施耐德電氣在行業領先的產品技術、服務能力的加持下,并基于長期的實踐成果,能夠為企業提供以咨詢為先導,覆蓋目標規劃、路徑設計再到落地執行、迭代的全程“陪伴式”服務,幫助企業減碳從PPT中真正落地。
大量落地的解決方案已經幫助客戶獲得了顯著的實際收益。例如,施耐德電氣為松贊集團提供了從戰略規劃到落地執行的整體服務。通過單個酒店的改造實踐,為松贊集團確定了三大重點管理方向:全面電氣化、更多可再生能源、更多數字化應用,并打造了一套實踐模板,不僅能夠幫助松贊集團建設零碳酒店的標桿項目,還規劃了集團級的可持續發展路線。
除此之外,施耐德電氣還為光伏行業的領軍企業隆基綠能提供了集團級能源管理系統和能效咨詢解決方案。通過以能效咨詢為核心價值的全生命周期閉環服務交付模式,幫助隆基綠能實現從集團管理到各地產線的4級部署,涵蓋咨詢、設計、開發、部署、交付、再咨詢,全面發掘節能增效的機會。
再次,優秀賦能者必須具備廣泛的生態圈。減碳是一項系統工程,“單打獨斗”無法解決所有痛點,走出自己的圈子,生態共建才能達到共贏。施耐德電氣與包括政府機構、上下游伙伴、高校、用戶在內的各類伙伴開展合作,致力于打造從供應鏈、產業鏈,再到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態圈,共同推動雙碳目標的達成。
通過“朋友圈”相互協作,我們聯合生態伙伴共同打造了更先進的產品和方案。例如,和明陽集團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展開合作,攻克海上發電等技術難題。與寧德時代合作,計劃聯合推出創新的儲能解決方案,用于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數據中心等行業,為用戶提供安全穩定的低成本減碳方案。
施耐德電氣還集結了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力量,發起綠色智能制造及綠色能源管理領域的兩大“創贏計劃”,賦能中小企業提升數字化能力。例如,我們與科技企業聯合開發出針對食品飲料和水泥行業的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以及結合新銳企業的UWB高精度定位技術,共同打造電廠人員主動安全管理的綜合型解決方案。
最后,優秀賦能者擁有強大的創新實力。市場環境正在飛速變化,不同產業和企業的減碳需求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低碳轉型不能“一勞永逸”,而要與時俱進。創新能力是驅動轉型的引擎。施耐德電氣不斷致力于在業務模式、供應鏈以及研發上的創新,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的迭代需求。
在業務模式創新方面,我們推出精細化運營、咨詢服務等創新業務模式。在供應鏈創新方面,我們聚焦精益制造,提高效率,強調自動化、低碳環保和數字化,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實現綠色供應鏈端到端的整體升級。在研發創新方面,我們不斷增加研發投入,研發方向高度聚焦可持續和數字化兩大趨勢,強化本土研發、軟硬件一體化、敏捷和開放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電氣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全球一流的創新能力,中國成為了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目前,中國研發團隊已超過1800人,近三年增長近30%。擁有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四大研發中心,聚焦不同的創新方向:落地于北京的軟件研發中心,極大地強化了我們軟硬件結合的產品和技術能力;上海研發中心以智能硬件為主,偏重于互聯互通的產品和產品系統;深圳以智能家居為主,結合當地電子行業和中小型創新企業較多的特點;西安研發中心是我們全球最大的節能設計中心,主要負責低壓電力成套設備和綠色節能設計,產品和設計惠及全球。今后,我們會用不斷壯大的研發團隊和創新實力,給各行各業的用戶創造更多的減碳新技術、新思路。
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施耐德電氣是先行者,我們有能力、有意愿,也有責任做大家減碳道路上的賦能者,所以我們聯合伙伴共同發起了“減碳大師”計劃。“減碳大師”是一個可持續影響力伙伴計劃,借助數字化手段,在減碳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企業、機構和個人,都可以將成功經驗分享給更多人。施耐德電氣希望攜手各位伙伴一起成為“減碳大師”,為人類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