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疫情頻發、房地產低迷和俄烏沖突等內外部超預期事件的沖擊下,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一波三折,但展望2023年,將面臨一個邊際改善、逐步向好的宏觀環境。
在政策面的大力支持下,企業盈利將逐步好轉,復蘇將成為發展的主基調,經濟增長繼續向合理增長區間收斂,全年GDP(國內生產總值)有望實現4.5%~5%左右的增長,且經濟運行料將呈先抑后揚、前低后高的態勢,一季度是全年低點,二季度開始有強勁反彈,兩年平均增速為3.8%~4%。4%上下的經濟增速仍然顯著低于學術界公認的5%~6%的潛在增長水平,說明中國經濟依然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制約,而無法充分發揮其潛在生產能力。
(資料圖)
2023年主要動力來自消費恢復
按照三駕馬車的分析框架,2023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消費。
首先,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和《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的出臺,消費需求將有顯著提高。疫情三年所積累的“超額儲蓄”與所壓抑的消費意愿、所關閉的消費場景、所限制的就業市場景氣和居民收入增長,將出現明顯改善,四大因素對消費最直接的壓制將逐漸消解,共同支撐消費需求的明顯修復,進而為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
據估計,三年疫情期間形成的“超額儲蓄”大致有16萬億元的規模,未來這部分資金的逐步釋放,理論上將為消費復蘇提供較大的空間。同時,隨著居民對就業和收入預期的改善,一些升級類商品如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綠色智能家電等,正處于規?;聯Q代的窗口期,具有較大的市場規模,其消費需求也將進一步釋放??傊?,受到低基數支撐,預計2023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全年增速為4%~5%,較疫情前水平仍有距離。
其次,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投資需求有望保持穩健。受困于地方政府的債務率,基建投資增速將從高位回落,預計基建投資增速有望維持在6%~8%左右的相對較快水平;在政策傾斜和金融支持的背景下,預計制造業投資有望維持穩健,增速在4%~6%左右;在供需兩端的政策支持下,房地產銷售和投資都可能在低位企穩并有小幅反彈,商品房銷售或將增長2%~5%,投資修復大概率略慢于銷售,投資增速有望恢復至-5%~0%。整體看,房地產投資的反彈將給經濟增長帶來增量貢獻,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雖然會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但仍將對經濟起到支撐作用,2023年投資整體恐將很難保持2022年的增長態勢,預計全年5%~5.5%左右。
再次,2023年最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增強,外需可能出現顯著回落,這將對中國出口、利用外資、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人民幣匯率等帶來較大沖擊。2023年以美元計的出口同比增速或將轉負。進口則將受益于經濟修復出現一定改善,以美元計預計小幅增長0%~2%左右。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顯著減弱,預計將拖累GDP增速1~2個百分點。這與2022年凈出口拉動GDP 1.5個百分點左右形成鮮明對比。
重視中國經濟的疤痕效應
三年疫情過后我們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宏觀經濟的基本邏輯和整體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一些關鍵線索尚存在不確定性,有待于進一步明朗。市場主體仍難以避免強預期與弱現實的反復拉扯,需要在二者之間找到確定性和平衡點,重新找回再次出發的信心。
由于防控政策的調整,疫情似乎要離我們遠去,但已經持續了整整三年的疫情對于經濟、社會、民生和民眾預期的影響,恐怕還遠遠談不上結束。目前我們可能正處于“結束的開始”這一特殊階段,后疫情時代才剛剛來臨。疫情后的疤痕效應恐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政策來看,目前似乎是一次性的“V形”或者“U形”反轉,但我們更愿意以“W形”走勢看待防疫政策的變化。未來無論是疫情還是政策,都不會一馬平川,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大大小小的顛簸起伏,不排除在調整防疫政策過程中不斷在松緊之間進行試探和回調。疫情的變化和政策的波動仍將在一段時期內影響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運行。
即便未來政策能夠保持穩定,后疫情時代的“疤痕效應”也會在很長時間里釋放威力。新冠也許沒有后遺癥,但三年疫情的后遺癥是確定無疑的——企業不敢投、居民不敢花、經濟主體信心不足預期弱。
后遺癥之一:供給疤痕。疫情沖擊對生產、物流、銷售、勞動供給、勞動意愿、人力資本積累等影響是深遠和廣泛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可能會長期存在并形成沉沒成本,將導致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進一步下降。特別是,由于中外疫情防控退出政策的不同步,以及主要經濟體致力于制造業回流和潛在競爭對手的市場爭奪,均使中國的供應鏈韌性遭遇巨大挑戰,供應鏈的脆弱性和可替代性有所上升??鐕髽I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和部分中低端產能繼續向周邊國家轉移仍將持續。國內經濟復蘇不及預期以及外需快速走弱,均可能再次打擊已飽受折磨、現金流枯竭的中小企業,其中一些會倒在強勁復蘇的前夜,進而拖累經濟增長、稅收和就業。
后遺癥之二:需求疤痕。疫情沖擊使消費者的行為受限,并形成一定的肌肉記憶,不僅抑制了即期消費,也影響了遠期消費意愿,對不確定性的厭惡導致風險偏好降低、預防性儲蓄傾向明顯上升。之前被壓抑的需求雖然會有反彈,但可能很難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原因在于收入受限、儲蓄下降、預期趨弱、金融支持不夠等,還有一季度的病毒感染高峰。人們期盼許久的消費的報復性反彈可能并沒有那么強、那么久,市場需要對此保持冷靜、降低預期。
后遺癥之三:心理疤痕。疫情沖擊持續削弱中國居民和私人部門對未來的信心,后續隨著感染率的提高和民眾恐慌情緒的波動,都會使一段時間內的風險偏好出現下降,這也會給業已脆弱的資產負債表造成更大的傷害。
三年疫情還暴露了更多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罔顧法治、忽視民生、侵害權利等不一而足,這些也對中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造成了“機制性損傷”,極大傷害了前些年略有改善的投資營商環境。放開限制容易,重啟修復艱難;人流恢復容易,人心重聚困難。
總之,三者共同形成了宏觀經濟的增長疤痕。2020~2021年我們實現了5.1%的兩年平均增速,2020~2022年約為4.4%的三年平均增速,2023年按照5%、6%和7%三種情形假設,則我們將實現2020~2023年4.65%、4.9%和5.15%的四年平均增速,均顯著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6.1%和各個年份的廣義貨幣增速,也低于疫情前三年2017~2019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6.62%。這對中國經濟的韌性和穩定性構成了重大打擊。中國經濟不僅已經失速,而且失去了寶貴的穩定性,過去三年的經濟運行是較為典型的大起大落。
每年按照2.2%的產出缺口計,我們過去三年大約損失了7.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增量,四年則可能在9萬億元左右,這無疑極大加劇了之前就已存在的趨勢性回落態勢,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可能是一去不復返了。
恢復和擴大消費優先怎么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部署。就理論層面看,內需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畢竟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才是最終需求,它反映了經濟運行的內生動力。長期以來,相對于投資,我們對提振消費還是重視不夠,特別是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更應該重視并充分發揮穩消費對穩增長“挑大梁”的重要作用。因此,未來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主要著力點是消費,政策支持重點也應從“以擴大投資為主”,逐步轉向“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這項工作落到實處?我提幾點具體的建議。
第一,為全體居民發放數額較大的消費券。為紓困疫情受損民眾和低收入群體,保證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質量,促進消費需求增長,激活最終需求,建議更多的依靠中央政府加杠桿,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措資金成立萬億級體量的促消費特別基金,并向全國范圍內特定的、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弱勢群體,甚或是全體民眾,發放普惠性質的現金補貼或消費券。其額度宜在1.4萬億~2.8萬億元之間,以確保人均1000~2000元,發行時間宜不晚于2023年一季度。這既是改善民生的要求,也是穩定經濟的需要,這種向居民部門傾斜、把有限資金用在增強消費能力而不是浪費在已經嚴重過剩的一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有效得多。
第二,要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多渠道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包括穩定房地產市場價格,避免房地產泡沫過快破滅;大力繁榮資本市場,激發市場的財富效應。關鍵和核心是要勇于把市場搞活而不是搞得半死不活,不要畏懼泡沫而要畏懼一潭死水,要尊重價值規律而不是胡亂干預、過度干預。
第三,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消費。繼續為消費電子、家用電器、新能源乘用車等提供購置補貼,加大對裝修、家具、耐用設備的消費補貼。擴大汽車消費,對一線城市居民適當多發放一些號牌資源,非一線城市應徹底放開限購,延續之前的燃油車購置稅減免政策,推動二手車零售市場建設。在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方面,創新消費場景,鼓勵發展綠色消費、智能消費,促進消費渠道線上線下融合,加強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第四,改善消費條件,鼓勵住房消費。針對當前房地產的低迷市道,應把更多的支持政策集中于需求一側,不僅對首套房按揭給予“定向降息”,對以改善性需求為主的二套房也應適當降低按揭貸款利率。應盡快出臺購房鼓勵政策,適時降低首套房和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降低交易稅費等,并向熱點一二線城市延伸、擴圍。同時,放松一些非一線城市不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如限購、限貸、限售、限價、限離婚、限商住、兩年社保、納稅證明等收縮性政策。對一線城市的過嚴限制性政策也應適當放松,以大力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包括剛需和改善性需求,這樣對消費的拉動才會更加明顯。
(作者系華泰資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