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整宿,停好車的楊師傅仍無心情睡下,他一邊整理單據,另一邊準備給車站進行手續交接。頭天晚上深夜,他駕駛大巴車從湛江出發,于當天早上抵達廣州的車站。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廣州至湛江旅客運輸的客運司機,他見證了近幾年客運行業的下滑態勢,“這趟班車滿載50多人,由于現在缺乏客源,滿載率并不高,基本能坐上一半就不錯了。由于客源與收入直接掛鉤,近幾年個人收入也銳減。”
“過去公路客運是旅客出行的‘主力軍’,現在卻成為鐵路、民航交通的‘配角’,疫情3年更是加速了客運行業的萎縮和衰落。” 楊師傅說。與他相鄰的跑湖北公安縣至廣州的客運司機張師傅也表示,“現在客流量很差,平常每次從公安縣到廣州市,基本都無法坐滿。疫情3年忙活下來,虧損嚴重,早就動了退出行業的念頭,但是不做這個我還能做什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年后,多地傳出汽車客運站關停、客運線路停開的消息。曾是客運主力,且擁有良好資源優勢的汽車客運,到底是怎樣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洪流中走向沒落的,市場是否還會給它們以機會?
關停
“我們客運站即將停運,現在沒有客人了,經營不下去了。”3月9日,在湛江汽車南站值班的工作人員劉鳳(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劉鳳所在的湛江汽車南站毗鄰湛江火車南站、湛江港,是當地市屬國企湛江汽車運輸集團屬下分公司。
2月23日,湛江市交通局官網披露,湛江市汽車南站向該局提出停業申請,“我局同意該站自2023年3月15日起停止營業,依法注銷《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
“員工有一部分分流到其他車站,最近幾個月由于沒有客源,公司沒有收入,人工工資都難有保障。”劉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這是又一座地級市內的客運站關停案例。
此前的2023年1月1日,廣州市的羅沖圍客運站因經營原因停止班車發班。最近,當第一財經記者抵達羅沖圍客運站時,這里依然保存了過去的“原貌”,車站名稱以及相關號牌仍保留,不過車站玻璃大門緊閉,可以看到里面停有多輛大巴車。
那些仍然在運營的客運站,也難掩客運旅客流量下滑的態勢。
李駿(化名)工作的客運站是經國家交通部規劃建設的一級客運站場,是廣州規模最大、班車最多、線路最廣的國營汽車客運站之一,也是華南地區公路客運企業其中最大的一個樞紐中心。車站地處廣州市中心,交通便利,毗鄰火車站,緊接地鐵出口,經營線路包括珠三角等100余條省內班線以及廣西、江蘇等幾十條省際城市班線。
第一財經記者看到,除了車站官方微信公眾號選票之外,現場還有自助售票機服務等。同時,在候乘區域,專門開辟了按摩椅區域,最讓人覺得“人性化”的設施是五星級的“母嬰等候室”。然而,在這么多現代化的乘車設施以及服務面前,卻沒有多少旅客。
“現在每天客流量是在5000人左右,春運那段時間高峰時客流量在日均接近萬人。”李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一客流相比疫情前幾年高峰時出現了明顯銳減。“我們過去車站內的日均旅客一度達到4萬人次,車站上下三層乘車大廳全部開放,空余地方全部容納旅客乘車。”
如今,車站3樓已是空空如也,行李安檢機以及多臺檢票機閑置一旁。“平常客流量高峰的時候,比如2023年春運期間,我們正常開放3樓,現在客流量少就暫時關閉。”李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同樣缺少客流的還有廣州另一區的客運站。
2月28日,記者來到廣州海珠客運站的售票大廳,偌大的空間里僅有十幾位正在候車的乘客。而在大巴車停車區內,現年40歲的客運司機楊師傅正在一旁等客,他日常固定跑湛江到廣州的路線。
從湛江到廣州,客車行駛全程得花費六七個小時,楊師傅與另外一位師傅,兩人換班跑運輸。談到現在的客流量和收入,楊師傅連連搖頭。據他介紹,工資類似“計件”方式,與大巴車跑的趟數相關,“跑得多就掙得多,平均跑一趟廣州至湛江來回可掙400塊。在疫情之前每個月固定跑20趟,可以掙上萬塊,現在每個月最多跑15趟左右,基本收入到手也就五六千塊錢。”
據湖北一家客運企業在行業內浸淫了十余年的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客運市場萎縮的相當厲害,監管部門在線路開設方面相對還算寬松,這兩年公司基本都是虧本經營,行業普遍利潤下滑,“因為沒客人了嘛,各地直接限制客運車流、人流。”
“我們短途(地級市之間)、長途(跑河南等地)都有,目前每天發客量是幾百人,今年春運客流量雖然恢復了,但遠不及2019年以前。”這位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春運的數據是最能反映客運運營現狀的。每年的春運歷時40天,中國的鐵路、公路、民航以及水路等客運樞紐都會經歷巨大的人流考驗。
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官網信息,2023年春運,廣州地區鐵路、公路、民航、水路四種運輸方式累計到發旅客3343.9萬人次,同比2022年春運增長22.0%,與2019年春運相比下降34.2%。其中,公路累計到發旅客137.1萬人次,同比2022年春運下降40.4%,與2019年春運相比下降83.2%。
事實上,今年的春運客流量已經比受疫情影響的前兩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2月17日,據交通運輸部網站消息,根據初步匯總測算,2023年春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分別發送旅客3.48億、11.69億、2245.2萬和5521.4萬人次,分別比2022年同期增長37.5%、55.8%、37.1%和38.7%,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5.5%、47.5%、55.1%和75.8%。
來自湖北公安縣的張師傅充分感受到了市場寒意。他入行十幾年,過去行情好的時候,有多家運輸企業共計十幾臺大巴車跑從湖北公安跑廣州的運輸,現在僅有他的車隊共2臺車來回跑,而且還長期“吃不飽”。
張師傅說,如果坐不滿的話,一趟下來得虧本,畢竟拋去掛靠在車站的費用,他還需要支付司機工資、郵費等,一年下來掙不到什么錢。
“拋去固定以及日常開支,疫情之前每年還可以掙十幾萬塊錢,現在這幾年是年年虧損。”張師傅說,還不如出去打工掙錢,但現在這幾臺車盤下來當初也花了成本和投入,因此也還在堅持做,希望今年疫情放開后可以恢復正常業務。
從客源不愁到運力過剩
“過去客運站和客運班線是不愁客源,出行交通工具限制,旅客出門必須坐客運班車。”湖北一家客運外業負責人說。但他口中的“過去”,至少已經是十年前。
在李駿的記憶里,公路客運客流量最大的是在2011年至2013年,拐點也在那時開始顯現。“這3年間可能是客運行業最后的輝煌,我們日均旅客達到4萬人次。”
從春運發送旅客數據,可以看出當時客運行業的發展變化。廣州市交通部門的數據顯示,2011年春運,廣州市共發送旅客2804萬人次,其中,鐵路和公路分別發送旅客984.9萬人次和1556.5萬人次,分別同比2010年增長21.8%和3%。
2011年之所以高鐵發送旅客增長較快,是在于廣州去往全國的多個高鐵線路開通后,發揮了較大的客運分流作用。此前,長期困擾廣州春運的“瓶頸”來自于廣東與“兩湖”地區(湖南、湖北)之間的運輸能力竭待提升。
武廣高鐵和廣珠城際鐵路分別于2009年底、2011年初開通,大大緩解了春節前廣東和春節后“兩湖”旅客集中運輸的壓力。2012年春運,廣州地區共發送旅客2821.5萬人次,同比增長0.6%。其中,鐵路發送旅客996.3萬人次,同比增長1.2%;公路發送旅客1536.1萬人次,同比減少1.3%。
接著,2014年底,貴廣、南廣以及2016年底滬昆高鐵開通,坐火車的人明顯增多,高鐵客流增幅較大,而公路客流則明顯下滑。
2014年春運,廣州地區共發送旅客2866.02萬人次,其中,鐵路發送1048.97萬人次,同比增長4.17%;公路發送1480.93萬人次,同比減少1.19%;民航發送331.21萬人次,同比增長8.93%。之后,廣州出發的公路客運數據一直呈持續下降態勢。
“一開始開通的高鐵是湖南,此后我們發往湖南的班車減少。”李駿說,之后廣西往廣州方向也通了高鐵。接著,廣州通往江西、福建的高鐵運行,“我們發往這些省份的班車也依次跟著減少。”
“再接著,廣東省內地區,如湛江、陽江以及茂名等地,均開通了高鐵或者動車以及城際,沿著廣州市周邊的東西南北方位,全部開通了高鐵。”李駿說。
2018年7月,江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粵西湛江、陽江以及茂名三市告別不通高鐵的歷史。“我們開往這些省份和地區的客運旅客出行需求減少,客流量被嚴重分流了。”李駿說。
據廣東省交通廳官網消息稱,2019年春運,旅客出行結構進一步變化,鐵路、民航客運量持續增長,公路客運量持續下降,其中鐵路到發旅客同比增長11.9%,民航到發旅客同比增長7.1%,“公路客運量則下降幅度較大,公路發送旅客同比下降28.3%。”
廣州的情況只是公路客運萎縮的一個縮影。
2022年11月,揭陽市交通運輸局披露的一份《2022年度揭陽市道路客運市場供求狀況及市場風險預警信息報告》稱,“隨著民航、高鐵、網約車等行業快速發展和私家車廣泛普及,群眾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乘坐客車出行,客源被多方分流,客運市場萎縮嚴重,且受新冠疫情持續沖擊影響,道路客運出行旅客大幅度減少,市場需求低迷。”報告稱,企業運營成本持續上升,特別受油價上漲影響,成本大幅上漲,道路客運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越發困難,建議擬投資客運市場的經營者,密切關注行業信息和動態,采取合理措施規避市場風險。
揭陽市的前述報告也提到,2022年該市客運市場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處于供給大于需求、運力過剩狀態。“客運班車整體實載率為22%,同比減少8%。包車客運出勤率為27%,同比略增3%。整體實載率和出勤率較低。”
2023年1月13日,宿遷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關于2023年度客運班車(包車)運力發展計劃的通告》稱,“經調查研究,我市客運市場供求矛盾突出,處于供給大于需求、運力過剩狀態。為保障道路客運市場穩定健康發展,2023年度我市不新增縣際及以上客運班線(包車)運力發展計劃。”
如何優化
疫情3年以來,公路客運旅客發送量則更是腰斬。
據廣州官方披露,2020年,廣州春運公路發送旅客約323.1萬人次,同比下降60.4%。另外,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0年公路旅客運輸量為68.94萬人、旅客周轉量為4641.01萬人公里,分別同比上年下滑47%、47.6%;2021年公路旅客運輸量為50.87萬人、旅客周轉量為3627.54萬人公里,分別同比上年下滑26.2%、21.8%;2022年公路旅客運輸量為35.46萬人、旅客周轉量為2407.54萬人公里,分別同比上年下滑30.3%、33.7%。
面對旅客量的下滑,李駿所在的公司也積極開拓新業務。早在2016年,該公司介入旅游班線業務和推出定制線路。據介紹,依托站場的資源優勢,2016年起該公司屬下站場推出惠州巽寮灣、韶關丹霞山等多條旅游班線和多款“直通車+住宿”旅游產品和多條旅游定制線路。同時,該公司推行城際專線、旅游專線、定制通勤等試點線路。
“然而疫情3年對旅游行業打擊非常大,很多旅游景點也不能完全開放,這塊業務受到影響。”李駿說,同時大家倡導居家辦公,對于通勤等定制專線業務也受到影響。并且,上述惠州、景點旅游客源競爭激烈,且依然受到私家車以及高鐵客運分流。
前述湖北一家客運企業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即使旅游專線開設基本都需要“路牌”,有的熱門景區線路,為了避免惡性競爭,當地交管部門要調查是否存在矛盾,因而會限制牌照審批,“大家都有這塊景區的班車服務,畢竟有限的客流量擺在那里,如果經營參與者多了,大家都會賺不到什么錢”。
需求減退,運力過剩,一些客運站和線路不得不關停。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僅在廣州,從2019年至今,就有廣州北站汽車客運站、越秀南客運站、永泰客運站、黃埔客運站、番禺客運站、流花車站、市橋汽車站、沖圍客運站等汽車站陸續關閉。
國內一位交通領域的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客運出行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高鐵、民航、小汽車需求占比不斷提升,高品質、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出行需求快速增長,許多地方也在交通規劃中,要求打造“綜合交通樞紐”。
以湛江為例,該市的交通發展規劃文件指,要求優化完善市域性基礎骨干客運網絡,“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積極發展縣際重要客運樞紐之間的高速直達班線,進一步增強公路客運競爭力。”
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撤銷客運站不是單純意義的撤銷,而是對全市公路站場的布局優化,對不符合城市規劃的站場按照“先立后破”、“一站一撤”的原則逐步推進。
調整優化之路還在延續。
對于李駿這樣的客運站經營者來說,他堅信客運站自身的“歷史使命”還將持續,對未來充滿信心;對楊師傅、張師傅這樣的個體從業者而言,則更關心線路是否保住這樣的現實問題。這些從業者們都知道公路客運曾經的輝煌不可再現,但也認為像疫情三年那樣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