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經濟景氣復蘇的暑期調研中,筆者遇到的最為思辨的課題就是如何有效地擴大城鄉消費能力。眾所周知,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了《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等六大方面,提出二十條政策舉措(下稱“消費二十條”),并引發了社會各個層面的廣泛關注。雖然有爭議,尤其是如何鼓勵消費者埋單,哪些領域存在著明顯的消費取向等方面,但從智庫角度加以研判,該方案主體性政策設計屬于間接鼓勵而非直接驅動。
(資料圖)
消費二十條的出臺,意味著我國消費市場正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于政策出臺背景,筆者所在智庫認為,外部原因主要是美聯儲不斷加息直接導致歐美市場緊縮,中國出口明顯走弱。尤其是中國消費品對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出現了十年來最大跌幅,并非中國制造業品質滑坡,而是對方居民消費能力嚴重下降所致。內部原因主要是產能過剩情況初露端倪,消費者消費積極性不足,原有行業和傳統消費市場需求趨于飽和。因此,政策出臺顯然釋放了全面拉動內需和刺激新需求的信號。
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
綜合性評估消費二十條,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是其本質性的亮點。這是從消費市場環境入手,即以優化環境、創造消費環境的新方式來激活消費市場。如措施提出培育多層級消費中心,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完善支持政策,優化消費市場軟硬件等,這都會有利于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者的信心。此類措施不是直接干預,并不是短期追求消費市場的增量,而是著眼于中長期的消費市場新環境生態改良,長三角區域就具備了符合這些發展取向的促消費條件。從筆者的課題調研和跟蹤觀察視角,上海體育消費興起就是突出案例。
2023年上海舉辦了首屆體育消費節,其間發布了《2022年上海市居民體育消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上海市體育消費總規模約為850.62億元,計劃2023年增加體育消費領域投入的受訪者占32.03%,較上一年度增加了13.4個百分點,顯然體育消費趨勢預期向好。相關課題調研發現:面對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只有讓產業與消費同步提升,才能實現供需完美對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上海浦東新區體育產業規模始終位居上海市前列,已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融合發展、充滿活力的體育產業體系,正持續激發廣大市民群眾參與體育活動、促進體育消費的熱情。如果至明年上半年的中外航線基本恢復,那么,浦東區域體育消費的海外客源就會出現重新集聚的場面,即各類國際性賽事的舉辦可有效刺激需求。
近年逐漸升溫的體育線下消費,賦能著相關企業的收入景氣。上海市體育局2022年末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浦東新區體育產業總營收316.57億元,營收在全市占比達13.2%,位列全市第二。浦東體育企業共計4665家,位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長約7.9%,企業總數在全市占比達15.6%。上海市體育500強企業中浦東擁有84家,居全市首位,在全市占比達16.8%。而且已經形成的共識就是——打造消費新場景,激發消費新活力,做強以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展會等為代表的體育產業,是擴大內需、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如2023年6月30日至7月2日,第九屆亞洲(夏季)運動用品與時尚展(ISPO Shanghai)就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而作為首屆上海體育消費節重要組成部分,本屆展會持續3天,攜手500余個國內外知名品牌,涵蓋戶外運動、露營生活、水上運動、城市運動、騎行、攀巖、車旅等多種運動生活方式,向行業內外展現運動市場的前沿趨勢及動向。本屆展會規模達35000平方米,較去年同期增長75%,550家展商超過800個參展品牌參與;最終現場觀眾超過37000人,間接產生線上下單達1800萬人次。
不過,也要承認目前的體育消費額度尚屬低級水準。如5月16~21日,2023射箭世界杯(上海站)在浦東新區舉行,官方主辦機構認為是為申城市民和世界觀眾奉上一場高規格、高顏值、高技術含量的頂級射箭盛宴。因為該賽事屬于國際A類賽事,也是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積分賽,今年則是浦東舉辦的第12屆。“辦賽于景,寓景于賽”,可以說充分展示了景觀體育魅力。尤其是射箭世界杯賽時隔三年重返申城,一幅古老與現代相結合、時尚與傳統相呼應的絕美畫卷在黃浦江畔展開。來自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位頂尖箭客為申城市民和世界觀眾奉上了一場場精彩的射箭盛宴,累計有1700余名觀眾前往現場觀賽。據統計該賽事活動收入達342萬元,拉動相關消費額度達1200萬元,顯然有待提升。
體育消費可繼續成為擴大內需的風向標
專項統計分析顯示,2022年上海居民人均體育消費3435.6元,占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4.32%和7.46%,基本持平于2021年,但仍然領先全國大部分城市。對此,上海體育主管機構充滿著行業發展、刺激消費的信心。因為2023年,上海一共要舉辦超過111項大型體育賽事,包括電競、馬拉松、跳棋、皮艇、馬術、網球等國際賽事,還有足球、籃球、排球等傳統運動項目的職業聯賽正在復蘇消費景氣。
從消費結構上看,2022年上海居民仍以實物型體育消費(59.5%)為主,服務型體育消費比重(40.5%)較2021年有所降低,但較2020年仍有所增長。運動服裝鞋帽、運動裝備器材、智能體育設備、健身會費及指導均處在發展優勢區,人均消費金額及消費發生率均較高;體育培訓和教育發生率雖不算高,但人均消費金額較高,處在發展維持區;戶外運動裝備、場地和相關器材用品租金、運動代餐/補劑/飲品、體育彩票消費發生率較高,人均消費金額較低,處在發展修補區;體育旅游、體育賽事及其他體育相關消費領域處在發展機會區。
而在市場比較關注的四類(戶外、釣魚、冰雪、電競)新興運動中,戶外運動展現蓬勃生命力,群眾基礎最廣(消費發生率29%),但人均消費較低(1192元);釣魚運動人均消費最高(2317.4元),冰雪運動次之(2198.1元)。同時,市場分析顯示,上海近郊居民是2022年上海體育消費主力軍,消費發生率與人均體育消費均高于遠郊、市區。遠郊體育消費增長的亮眼,也成為近年上海體育市場發展的最新風情。
一個很突出的消費趨勢則是:總體上越年輕者體育消費能力越強,服務型消費比例越高,消費結構更加均衡。如00后及以后群體的人均體育消費金額最高,遠超其他代際;80后和90后體育消費情況基本接近。而00后及以后群體服務型消費比例最高(49.2%),特別是消費“體育教育培訓服務”“健身會費及指導”的金額遠高于其他代際的群體。有意思的是:體育消費也體現了“她經濟”的活力。如去年上海成年女性人均體育消費金額為3326.6元,較男性高148.8元。同時,成年女性對服務型體育消費投入更多,尤其在健身會費及指導、體育培訓和教育上的消費顯著高于男性。
而在筆者的調研中,體育產業經營者(上海每步科技公司創始人)、上海徐匯區政協委員馬京偉認為:只要沒有擴大杠桿,沒有用通脹預期來倒逼消費者消費,所有的促消費政策都應該是在理性、市場化的框架下,不會造成“掏空錢包”和“透支需求”的問題。當前對于消費市場的限制主要來自兩方面:其一是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費;而收入的增長取決于一個重要的社會面因素,就是貨幣或現金流動性、周轉性的當下速度。其二是消費環境和生態。“淄博燒烤”和貴州村超聯賽之所以能獲得很好的市場反饋,就是將誠信作為關鍵競爭力,優化了消費市場環境。而體育消費、大眾賽事,就是最講誠信同時又能加快現金流動性的新領域。
因此,作為第一財經日報忠實讀者的馬京偉認為:體育消費能夠也可以繼續成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風向標;同時,公共財政的投入能夠直接激勵城鄉居民的體育消費熱情。上海體育局方面公布的公共運營目標也證實:“2023年,新建社區市民健身中心首次納入了為民辦實事項目。上海正在推進年度為民辦實事的各個體育相關項目——新建社區市民健身中心30個,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0條、市民益智健身苑點600個、市民健身驛站80個、市民運動球場150個。從這些體育空間建設數據不難看出,為民辦實事各項目投入是一種精準投放和擴大體育消費能力的充分條件。因健步走、跑步、羽毛球項目廣受歡迎,新建、改建健身步道就成為一個重點;而新建、改建的150個市民運動球場中有100個是羽毛球場。
而值得消費市場注意的是:對于另一個上海市民喜聞樂見的參與項目——游泳,也有經營側重點——即在今年暑期各家游泳場館調整開放時段迎接暑期客流后,50多家游泳場所可使用上海體育消費券進行直接抵扣,最高單場可優惠20元。這就是以公共資源的積極投入,來鼓勵更多上海市民參與到體育運動和場館消費中去;畢竟發券比發令更有實際鼓動性。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