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浸泡一周的涿州,終于挨到了退水階段。
【資料圖】
8月7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合肥市應急救援支隊隊長楊明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所在的涿州市碼頭鎮的部分路段,此前兩三米深的大水已經逐步減退,只留下房屋和街道被洪水沖刷的痕跡。有的庭院里淤泥和積水高度仍能過膝,但戶主堅持要回家看看才放心。
“今天一整天,我們都在做清淤工作。接下來,把這批隊伍撤回去,再安排一隊人過來做消殺,預計還要一兩周時間。”楊明明說。
“涿州發布”官方賬號6日發布《關于退水階段防止發生次生災害的告知書》,提醒市民,為防止發生次生災害,不要擅自返回危險區域等。
對于河北涿州等地的村民和商戶而言,退水意味著重啟正常生活的轉折點不再遙遠。但是這場洪水帶來的印記仍然歷歷在目,突降時的驚慌、不確定能否得到補償的迷茫,復雜的情緒交織,他們心中亦留有疑問。
突如其來的水災,“兩眼一抹黑”
盡管已經撤到安置點好幾天了,但是回憶起發洪水的那一瞬,涿州市碼頭鎮村民李何(化名)仍心有余悸。“村里的通知又急又遲,之前完全沒有預告。我收拾了半小時的東西就轉移到安置點了,我知道也有親戚堅持不肯走,后來坐沖鋒舟被救出來的。”
欠缺準備的還有商戶。8月1日還在線上“報平安”的中國圖書網倉儲中心,也在當天下午“淪陷”。中國圖書網創辦于1998年,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圖書尾貨網上書店,相當于圖書行業的“奧特萊斯”。中國圖書網的物流中心于2017年遷至涿州,庫房內擁有400萬冊圖書。
中圖網市場部經理趙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北方本身干燥,公司對于洪水這種災害的預防并不充分。“無論是漲水速度還是水流沖擊,我們都從沒見過。當初在選址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8月1日晚,中圖網公號發文稱“我們的庫房被淹了”。留守在倉庫的工作人員躲在辦公樓最高層第四層避險,等待救援。
在當地長期經營的西南物流中心(涿州園)亦在洪災中損失嚴重。北京一家租賃該園區的書商負責人表示,洪水來臨前,園區方只是在社交群里發布了一則特大暴雨的提醒,對于應急準備該做到何種程度的指導卻是空白。當被問及所處地是否為蓄滯洪區以及對應保障措施時,該園區內一位負責招商的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他并不了解。
而在突然而驚險的撤離后,如何挽回損失又成了難題。
趙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洪水尚未完全消退,因此尚不能清點得出中圖網準確的損失數字。初步預計,書籍損失在80%以上,價值約為3億碼洋(圖書定價總額)。遺憾的是,這些庫房由于沒有投保對應財產險,因此不能通過保險理賠彌補損失。
“以前我們庫房是有投保財產險的,近些年來沒有投保,是由于原來承保的保險公司不再續約,新聯系的多家保險公司認為圖書是易損標的物,既怕水又怕火,理賠風險高,簽約困難。如果今后有保險公司能給我們的圖書倉庫合理的保費投保,肯定是符合我們期望的,但是眼下的最大問題還是怎么先從這場意外里活過來。”趙女士解釋稱。
陷入類似中圖網困境的公司不在少數,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當地多家受災的庫房均沒有購買財產險。
一位保險領域資深從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單一風險保險的產品推廣難度很大,所以目前主流的財產險責任范圍都很廣,涵蓋了火災、暴雨、洪水、臺風等多種自然災害和意外場景造成的損失責任。但是,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財產險推廣難度有所區別。例如,北方地區的洪水災害發生頻率很低,所以購買熱情遠不及南方部分地區。再如,家庭財產保險的投保率一般低于企業財產保險,特定行業例如售書企業等的投保率又低于一般行業的企業財產保險。這就使得不同家庭和企業面對風險時,承擔損失情況差異很大。
盡管根據《防洪法》及《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等法律規定,蓄滯洪區運用造成的損失由蓄滯洪區所在地政府依法依規進行補償。但是,多家企業和居民仍然向記者表達了擔憂:部分受災地并不屬于蓄滯洪區范圍內。即使屬于蓄滯洪區范圍內,按照目前的規定他們遭受的損失也不能得到全額賠償。此外,除了汽車保險以外,其他財產保險的投保率仍然較低,無處理賠。
蓄滯洪區建設亟待加強
幾十年不遇的洪水,不僅使多地居民大感意外,而且讓海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面臨“大考”。
臺風“杜蘇芮”帶來的暴雨,造成海河流域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5大河系2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條河流超保,8條河流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截至目前,海河流域應對此次洪水共啟用了8個蓄滯洪區。其中,小清河和蘭溝洼分洪區位于涿州周圍,也是大清河北支水系的兩個分洪區。
楊明明告訴第一財經,盡管涿州市被水淹的區域很廣,但蓄滯洪區的情況應更為嚴峻,這些地方的水更深,救援難度更高,一度是由政府派出的公安干警、基干民兵等隊伍以及少量專業的民間救援隊共同參與轉移安置。
據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介紹,蓄滯洪區是防洪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堤外臨時貯存洪水的低洼地區及湖泊等,其中多數是歷史上江河洪水淹沒的場所。洪水過大時,適時地分蓄洪水、削減洪峰,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
但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由于受到明顯的規劃定位瓶頸制約,近年來蓄滯洪區的發展問題一度面臨兩難。建設滯后、投資乏力、區內經濟水平較低等問題,多次被公開提及。
海河水利委員會通訊中心高級工程師范海燕等2023年發表的論文《海河流域建立蓄滯洪區防洪補償機制思路探討》中,對于蓄滯洪區的建設與管理提出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工程與安全建設進展滯后,二是建設資金渠道單一。
文章提出,蓄滯洪區工程體系不完善,近70%的圍堤及隔堤存在隱患,一旦啟用極易發生潰決。規劃分區運用的蓄滯洪區缺乏隔堤,極易造成“小水大淹”。多數現有安全設施建設標準偏低,安全區、安全臺和避水樓等就地安置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7%,短時間內避險轉移的壓力較大,不能滿足分洪時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減少財產損失的需要。
資金方面,因工程的公益性屬性,投資主要為財政出資,渠道相對單一,且地方推動項目立項的積極性不高。國家、地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關于蓄滯洪區建設、管理、扶持和補償等的政策法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蓄滯洪區的建設與發展,但是蓄滯洪區建設投資依然還是依靠政府,“兩手發力”的局面尚未形成。
除了上述論文以外,海河水利委員會科技咨詢中心穆冬靖、天津市水務工程運行調度中心侯亞麗等2022年發表的多篇文章均提出了類似觀點,呼吁加強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內的安全工程建設以及健全補償機制,確保蓄滯洪區能夠安全及時有效運用。
涿州當地多位居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此前對于蓄滯洪區的認識極少,也缺乏參與相關內容知識培訓的機會,甚至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處于蓄滯洪區范圍內。這給疏散、救援等一系列工作帶來難度。
河海大學教授、中國水利學會青年科技工作委員會委員欒清華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泄洪是有運行規則的,嚴格意義上蓄滯洪區不能建城區,因為時間久了沒有大洪水,下游蓄滯洪區以為沒事情,建了城市,泄洪了就會被淹。她認為,加強群眾的宣傳教育和風險意識,同時健全預警預報系統和信息傳輸渠道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